必去屋

繁体版 简体版
必去屋 > 异能人的前世今生 > 第七卷 第四十一章 培养阳光宝贝

第七卷 第四十一章 培养阳光宝贝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八、在向别人介绍孩子时:“他有一点很不好,那么大了还尿床。”

孩子会这样想——被外人知道了我的隐私,好丢脸。

跟大人一样。孩子也有自尊心,不能够随便践踏。父母应该努力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学会帮助孩子隐藏他的弱点,建立起自信。请相信,不久之后,这些“小毛病”真的会消失。

不妨这样说——这是我的孩子。他很优秀。

九、想要孩子学会感恩:“爸爸妈妈那么忙那么辛苦都是为了你。”

孩子会这样想——好内疚,没办法回报爸爸妈妈。

养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在孩子成人之前,父母需要让孩子懂得感恩,但不能要求孩子感恩。对没有回报能力的孩子来说。被要求感恩是一种压力,小小的孩子承受不了那样的压力。

不妨这样说——爸爸妈妈刚下班累了,帮我们倒杯水好吗?

十、孩子有进步时说:“你是第一名,你是最……”

孩子会这样想——如果下次没得第一,妈妈会很失望。

要知道,幼年得到过度赞扬的孩子一旦长大后进入社会,就很可能经历很大的失望,会很难面对挫折。父母不能让孩子因为太优秀而过早承受太多压力。

不妨这样说——无论你是不是第一名,妈妈知道你都在努力。

有些孩子,反抗行为特别强,父母说东他偏说西,你让他干的事情他偏不干,你不让他干的事情,他偏要干,尤其是许多3~8岁的男孩子,更加普遍。孩子为什么有反抗行为呢?

怎样看待孩子的反抗行为呢?家长看到孩子这种表现,特别生气,觉得自己怎么摊上这么一个孩子,真是倒楣。其实,孩子有反抗行为并不稀奇。

心理学家认为,3岁幼儿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儿童,3岁孩子几乎是与“反抗”连结在一起的。这期间的幼儿正意味着人生第一次“危机来临”。此期间孩子不管什么事都要反对,无论叫他做什么,他都说“不”;即使自己喜欢的事物,只要别人先说或先做了,他就不高兴。当家长的对这类“反抗”要有正确认识;孩子并非故意反抗,他们是有理由而反抗的。

1~2岁时,体力逐渐增强,到3岁时许多事情都可自己做了,他希望能把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但却被压制着,因而反抗;2~3岁幼儿有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想法”,想把他们的“意欲”表现出来,但常被父母阻止和责骂。孩子的想法被成人社会的“规范”压制了,所以他不得不反抗。欲求不满足,常会发之于哭、嚷、生气,大人认为孩子太任性了。这时候的孩子就这样困扰在自己的意欲与社会规范的矛盾中,仿佛像个“小大人”了。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反抗行为是孩子必须经过的阶段,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反抗行为强的孩子,长大后容易有坚强的独立意志。心理学家曾在2~5岁儿童中挑选100名反抗性较强者,以及100名几乎看不出反抗性的儿童;追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前者有84人意志较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和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能力,后者仅有少数人意志较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作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反抗行为要有一个正确认识,不要生气,不要急躁。

那么,怎样才能引导、教育反抗行为强烈的孩子呢?教育孩子安然度过这个反抗期,就要让“自我服务”不偏离“唯我独尊”的意识,孩子的反抗便会自然地逐渐消失。如果强迫压制他的反抗,将会“内攻”。反抗心理一旦“内攻”,便长久蕴酿在孩子心里,甚至终使孩子一辈子成为“反抗儿”或懦弱儿。因此,对孩子的反抗行为,要多加以正确引导。

1、让孩子完成一件事情

“自我”心理使孩子什么都要自己做,只要情况许可。应尽量使他“如愿以偿”;鼓励孩子把一事从头到尾做完,即使成效不好,也要夸他几句。3岁孩子能把一事做完全是了不起的。例如穿鞋着衣,穿外套等均可训练。

2、让孩子帮忙做事

家长可让孩子帮助做简单的事,如“抹桌面”。虽然孩子不能把桌面抹得非常干净,但也要允许孩子去做。家长要注意他们尚不太关心做事是否完美的特点,例如,孩子戴歪了帽子,根本不愿意大人把它矫正过来,他做的事,很不愿意大人重新再做一次。孩子因为尝到自己可以同大人一样做事的满足,就可以保持很长时间的良好情绪。

3、凡事都让孩子亲身“体验一下”

不管做什么,家长要尽可能尊重孩子意见,不要过分干涉他,让孩子自己来。有些事情明知孩子不可能做得好,也让他去体验一次。例如:此期幼儿尚无“大小观念”,但有时却会吵着要把大洋娃娃装进一个比娃娃小的盒子里。成人不要一下就说“这样不行”,还是让他自己去试装一下,等他试过后就会“知难而退”。这些方法并非讨好孩子、迁就孩子,而是细心地启发。不要用压制他们来度过“反抗期”,只要坚持下去,不要多久,孩子便会有很大进步的。

生孩子容易,养孩子难,养一个优秀性格的孩子更难。在国内,许多家长总是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认为她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殊不知,以身作则才是最好的课程。

智商从来不会决定一个孩子的命运,但往往是,情商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近年来,高校里多产一些自杀者、心理疾病者,他们杀老师、杀同学,杀自己,大多数有暴力行为的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并不那么平稳而正常的家庭,或者是父母离异,或者是童年不幸,或者是家教不淑,再或者是总是被灌以成为强者的使命。

有一个长年从事家庭教育的学者说过:无论孩子是不是亲生的,容貌是否相似,在养了多年之后,总会在举手投足之间充满了契合度。父母的智商或许影响不了孩子的智商,但性格一定有着必然的联系。

一个悲观的母亲不会教育出一个乐观的孩子,一个不求上进的家庭不

会有一个热爱生活的孩子,一对牢骚满腹的夫妻不可能让孩子无忧无虑地成长,一个好斗的父亲不可能有一个懦弱的孩子。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日日夜夜中的,它不是智商,生来优秀或拙劣不可转,性格的培养后天塑造更多许多。

那些对孩子大吼大叫的母亲总认为孩子应该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却忘了首先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性格阳光的人。你怎么样,孩子就怎么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性格上,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更大,那种影响甚至关乎到孩子的未来。

要想培养阳光宝贝,父母要不断地学习成长,先成为阳光父母,孩子自然会成为阳光宝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