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屋

繁体版 简体版
必去屋 > 异能人的前世今生 > 第七卷 第六十章 多维度觉察自己

第七卷 第六十章 多维度觉察自己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天力灵示:修行中很多时候,我们会缺乏觉察者的存在,而究竟如何通过觉察,深入自己的潜意识,去看清楚自己更多的模式,这是今天开示的主题。

觉察并不是一个点,也不是一个平面,它是存在于三度空间之内的。第一度空间是它的宽广度,第二度空间是它的深度,第三度空间则是它的时间。

觉察的宽度:注意那些我们平常避开、逃避、不愿意看到的。学习觉察首先要看我们是不是觉察到所有的宽广面,有没有将自己的觉察扩散到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我们在这个单元里谈到每一个觉察,都包括洞察与觉醒。觉察像是一个探照灯,你照到哪里,它就会在那个地方觉察到更多的东西。

尤其觉察是有选择的,我们经常选择去觉察自己想要觉察的东西,这样的方式也在我们的生命里,我们称之为“强化”。觉察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觉察那些我们平常避开、逃避的、不愿意看的。当然在那种觉察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许多痛苦,但是没有一朵美丽的花不是开在痛苦的深渊里,觉察需要极大的勇气,尤其是我们要去觉察平常所避开、不愿意承认及面对的。

觉察的深度:行为→思维模式→感觉→情绪→伤害→恐惧→渴望→价值体系。觉察的第二度空间是深度。潜意识就像一座冰山,是无限宽广而且无限的深。冰山所露出来的一角,仅仅是表面上我们看得到的一个行为—当然也有很多人连自己的行为模式都没有觉察到。所以觉察要往深处去探索:首先你有没有觉察到自己的行为,然后再看看自己的行为之下还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造成你的行为;在思想的下面还有所谓的感觉,比感觉更深的地方有情绪,比情绪更深的地方有所谓的伤害,比伤害更深的地方有害怕、恐惧,而比恐惧更深的地方有渴望、欲求的失落与满足,而在其下还有我们的价值体系。

觉察的时间:日常生活中。为自己的生命故事保留一只眼睛、一分能力。觉察第三度空间是时间,也就是说当你和外缘接触时,是否留一只眼睛看自己生命里的发生?我们称这种觉察为无间的觉察。

当看到一个让你不舒服的人,你是否在当下就能停下来看一看:“我这个不舒服到底是什么感觉?他的哪一部分、什么特质让我不舒服?那个不舒服的感觉想要我做些什么?我对这种感觉是不是一直都很熟悉?”就像这样。在平常的生活里,碰到每一个发生、每一个外缘的刺激时,都能保留一分能力及一只眼睛来看看自己,而不是就此武断地认定对方是一个讨厌的人,以为自己看到的是一个事实。真正的事实是:它只是自己生命里的一个投射,它可能与你生命里的某一段经历有所关系。不论在吃饭、走路、睡觉、吵架时,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时间,能随时与自己的内在发生在一起,就是无间的觉察。所以觉察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觉察有宽广度、深度和间性。

如果你开始往生命潜能觉察的领域里走。请试着不断开拓自己的宽广度,勇敢地去接触过去所避开、所没觉察到的部分,经历更深的地方,去觉察更深层、更深处的内在,从行为进入自己的思想、感觉、情绪、伤害、害怕与渴望需求的失落。直到更深的价值体系,把握住生命的每一时刻、每一个机会,去做无间的觉察。觉察是无法速成的,唯有下越多功夫,才能觉察的更广、更深的无间。觉察之后,可以做出更多不同的选择,我们不会再像过去那般。被自动化的反应所控制着。换句话说,我们将逐渐成为自己的主人。能够捆绑你的,就是你的思想和情绪。虽然你有自己的预想,但在这些预想中,有可能会有关于失败的预想,或某种焦虑和担心的因素在其中。这些都会影响你的进展。遇到问题是自然的,它在提醒我们要反观自己的内在,要调整好自己的内在秩序。实际上,事情的成败跟你的状态有关,而状态又跟你之前的准备和对情绪的调整有关。情绪对状态的影响很大。只有调整好了它,你的能力才能更好的展示出来,而事情也容易顺利进行。 要释放内在的阻力,首先要允许它存在,然后就是看着它。你能觉察到什么,你就是在释放它。如果你觉察到了自己的坏情绪,你就是在释放它;如果你觉察到了自己的好情绪,你也是在释放它。就是说,尽量不被情绪的好坏所掌控,那么你的心态就容易平稳,而且很踏实。在这之后的做事中,你就容易坦然的面对问题和处理问题。

太多时候,我们对某些东西执著到可怕的份上,即使觉察到,也绝对不想改变,因为这些东西对自己而言不是一个简单的东西,而是“我”,需要被抱持、被容纳的那部分!

妈妈的觉察:抱持婴儿的焦虑

根据客体关系理论,婴儿最初具有全能控制感,认为母亲和世界与自己混然一体(这是成人的解释,婴儿其实并不理解有母亲和世界的存在),如果母亲足够好,婴儿的全能控制感便得到满足,并通过母亲的及时反应而建立起基本的存在感。然而,如果母亲的照料有太多不及时的时候,这时候婴儿就把“不及时来哺乳”的乳房视为坏客体,并把自己内心的焦虑(婴儿的焦虑,尚未有确定的理论解释从何而来,经常称之为死本能)通过击打、撕咬等攻击性行为投射给坏客体。这时候,一个足够好的母亲会抱持住婴儿的焦虑,将其化解。或者,至少是化解一部分,譬如婴儿投射给母亲的焦虑是10分,这也唤起了母亲的不满,但母亲因自己内心是充盈着爱的,这样的内心令她部分化解了这焦虑,等她再将自己的感受反弹给婴儿时,其焦虑已降到了2-3分。更理想的情形是。婴儿投射的是焦虑,但母亲经过自己的内心加工后,还给婴儿的是爱与包容,那么婴儿的内心就被转换了。

如果母亲没有抱持住这份焦虑。甚至反而攻击婴儿,婴儿就会感觉好像被撕裂成碎片,存在感支离破碎。例如,婴儿投射给妈妈的焦虑是10分,但妈妈自己的内心也是极度焦虑的,结果她的焦虑成了一个放大器,将这份焦虑放大到了50分,然后再反弹给婴儿。一个简单的例子如,婴儿在吃奶的时候咬了妈妈乳头一下,妈妈暴跳如雷。她扇了婴儿一耳光,甚至将婴儿重重地摔在地上。如此一来,婴儿自己的焦虑没有被抱持,反而可能面临着更大的焦虑。为了应对这种痛苦,他会形成“假自我”。所谓“假自我”。是婴儿在应对妈妈投射过来的痛苦时形成的东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