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屋

繁体版 简体版
必去屋 > 大宋私生子 > 第392章 广陵散

第392章 广陵散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停电,所以更新延迟***

端午节,东京百姓又习惯称之为重五节、浴兰令节。在大宋,这个节日的隆重程度不亚于春节多少。

端午节前几天,百姓便开始为节日忙碌着,准备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团等过节物品。.

百索,又称朱索、合欢索、辟兵缯或长命缕,是用五彩丝线结纽而成的丝绳,系在手臂上以辟邪,古词云:自结成同心百索,祝愿子更亲自系著。

银样鼓儿,小鼓,或悬于架上,或置于座上,形制不一,富贵之家多乘车购买,互相赠送。

花花巧画扇,小扇子,分青、黄、赤、白四种颜色,或绣或画或缕金或合色,式样不一。到端午这天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赠扇相贺。

据史书记载,唐贞观十八年五月五日,唐太宗对长孙无忌、杨师道说:“五日旧俗必用服玩相贺,今朕各遗卿飞白扇二枚,庶动清风,以增美德、推旧俗。”端午赠扇的习俗由此而来。

艾人、艾虎,大宋百姓有把艾草扎成的艾人,挂于大门或房门上以辟邪的习俗。艾虎也是端午节的压胜物兼饰品。

京城百姓还会和泥做张天师像,用艾作头,用蒜作拳,置于门户之上。在端午午时,还要挂赤口白舌帖,用朱砂在青罗上写“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挂在门上以避免口舌是非之灾。

这一天要准备的食物主要有果子、粽子、白团、药酒等。香糖果子,把菖蒲、生姜、杏、梅、李、紫苏等切成细丝,加入盐晒干。叫做“百草头”;或者用蜜糖腌渍之,放到梅皮中,称为“酿梅”。都是端午果子。

东京城里的粽子不仅馅色繁多,而且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秤矯粽,大户人家还把粽子搭成楼台、车、船的模型。

除此之外端午节还有饮用菖蒲酒、艾酒的习俗,时人认为,这些药酒具有开窍、理气、活血、去湿和散风等功效,久服不仅可以耳目聪明、延年益寿,还可以去邪毒。

自五月一日到五月四日。街市上出售桃、柳、葵花、菖蒲、艾草,端午那天家家户户把这些辟邪之物摆放到门口,把艾人钉到门上,吃粽子、五色水团、茶酒等,士庶之家轮流宴请以示庆贺。东京市民还要在端午做罩子,以木条作架子,用各色纱布糊到上面。既可以用来罩食物,又可以给小儿作睡罩,防止蛀虫叮咬。

到了端午这一天朝廷官员照例休假,并在金明池举办盛大的龙舟比赛。

城里万人空巷,纷纷赶往金明池观看赛龙舟。除此之外,今年还有水秋千、蹴鞠、马球等项目的表演、但真论起来,还要数十三娘她们的驴球比赛最受追捧。各种节目汇集在这个节日里,可谓是精彩纷呈,目不暇接。

杨家的女人,连年长的杨氏,也抱着孙子去给十三娘她们加油助威去了。

杨逸早上去了莫愁庵一趟,

便没有再出城,一个人回到家中,家里静悄悄的,只有几个丫环小厮在前院里晒书、晒药。

后院更是几乎看不到人影,强烈的阳光照在琉璃瓦面上,映得四处明晃晃的,杨逸自己去书房抱了个凉枕,随手拿上一本书,一壶酒,顺着回廊向池边的凉亭走去。

往日院中香风丽影,笑语时传,对比之下今日更显得寂寥,回廊边的石榴花不管有没有人观赏,在阳光下争相开放着,一树红影随风摇曳。

杨逸边行边饮,来到亭中,把卷在亭轩下的竹簟打开,安上凉枕,漠然卧于其上。

亭边有翠竹掩映,池上有凉风徐来,倒也凉快,随手打开带来的书,却是晋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杨逸抄起白玉壶,长饮了几口,才侧身躺着翻开书面,嵇康是个大名士,也是个音乐家,他这本书阐述的是音乐方面的理论。

嵇康认为音乐本身的变化和美与不美,与人在情感上的哀乐是毫无关系的。人的情感上的哀乐是因为人心中先有哀乐,音乐起着诱导和媒介的作用,使它表现出来的。

他大胆反对了两汉以来把音乐简单等同于政治,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甚至要它起占卜作用等行为。

这本书对晋朝之后的音乐历史影响很大,既然拿来了,杨逸也就随意地翻看着,

但其实思绪却处于一种飘浮状态,书中字迹只入眼,不入脑。

不知不觉间一壶酒喝尽了,杨逸也在竹簟上睡了过去,敞开的衣裳,歪倒的酒壶,散落的书本,细长的呼吸,都在说明他在做一个寂寥的梦。

也不知道睡了多久,杨逸被轻轻的脚步声惊醒,睁开朦胧的睡眼时,琴操已经蹲在身边静静地看着他,那双眼睛中流出一种怜惜和伤感。

“琴儿,这才刚过午时,金明池那边正热闹,你怎么回来了?”

“太热闹了,奴有些不习惯,便自个先来了,杨郎,你怎么一个人在这儿喝酒。”

杨逸呵呵笑道:“五月榴花照眼明,一壶浊酒气自清。这大过节的,我自个喝点小酒有什么奇怪的?咱们家又不是买不起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