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屋

繁体版 简体版
必去屋 > 农业中华 > 第十三章 古怪新主薄

第十三章 古怪新主薄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东街除了杨家情况稍好以外,都是小门小户或者外来客商,都是卖油盐酱醋茶调味品这些小生意,有一家小医馆,以前是宁伯家开的,现在是从天门来的彭家接手。李家的竹器店和木材厂家具店算是大的,不过并没有李家的人,都是请的雇工。李家的主力回到了李家湾,李家湾那里也有一个码头。西街的那些几十个小家族的院落其实都修建的不错,但是因为各家地盘的关系,错落是有的,秩序就没有了。都是小巷弄,这里是人口密集的地方。很多都是官宦人家和书香门第,他们的有外来收入来源,在乡下也有自己的农田,或者给佃农耕种,或者请长工。

云龙镇主要的人口都集中在这里,也叫百民巷。杂乱地有十多里路。数千人生活在这里。

但是你想找出一个完整的街道,那是不可能地。

西街过去就是李家和王家的地盘。王家主要沿着云龙河走,他们的主家在云龙河上游有一个王家集。在云龙镇的只是他们很少一部分人。王家是比李家更加大的一个姓。只是主家不再这里而已。

李家的码头也叫西码头,嵌在王家的地盘当中,得不到发展。不过他们在大李家湾新建了新学,纺织厂,槽坊和榨房。都是近几年起来的,一看就知道学的张家堡的格局。李家老爷子虽然老,但是雄心不减。

云龙镇新学在紧挨着西街的居民区一侧,是附近几家共同捐地出资新办的。四排教室围起来的小院子。顾明离开后,是各家的私塾先生充当的老师。和私塾一样是学生和各家出钱。来这里学习的都是各家的子弟。不算是穷人子弟,算是平民子弟。因为真正的富家子弟和官宦自己自家请了专门的先生教。

这里有一百多学生,标准的蒙学堂。也分成三年级,三年后经过考试,大多转到县学堂去读书。这里是三个县的交界处,荆门和天门离这里都不远,所以大多去哪里读书。去京山的反而最少。

张春来过几次云龙镇,所以对镇里大体上有个印象。

不过他现在正在衙门里折腾。

衙门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食堂,以前可能都是由丫鬟送到各自的房里吃饭。前院可能是回自己家吃饭。顾明住的小院里倒是有自己有厨房,但是袁芳还要处理学堂的事情,没有来。

张春让随着船来的几个汉子把食堂傍边的妈子的住房,杂物房中间的隔墙拆掉,拆出来的木板用来把屋顶封闭成天花板。又吩咐正在前院训练的赵定刚买几张桌子椅子回来。

显然张春还是沿用了张家堡一起吃饭的习惯。

做饭的妈子、丫鬟和春丫她们住在偏房,春丫因为并不是长期居住,三个人保持着军人作风,集体住在比较大的小姐闺房。反而是妈子和两个丫鬟单独分了一间。让三个人诚惶诚恐。

后院的正房很大,除了主人居住的房子以外,还有丫鬟妈子住的房间,不过现在都空着。张春也不想找。一方面不想干扰自己和丽质的生活,另一方面张春根本就没想到衙门里住,他的家不在这里。

中午的时候,第二趟船过来,这次送来的是粮食,堆了满满一库房。

衙门里升起了炊烟,是吃午饭的时候了。这个镇里的习惯不同,因为他们习惯吃两餐,中午他们是不吃的,还要继续办事。不过衙门门口的士兵已经不放人进去了。

中午饭妈子和丫鬟是和大家一起吃饭的。而且这位张大人顾大人就在饭堂里谈事情,没有一点隐瞒大家的意思。

“杨妈妈,还有小梅,小菊。进了张家,就要受张家的规矩。张家没有什么下人不下人的,你们负责我们的吃饭问题,民以食为天。你们是我们的天呢。所以别客气。不过有一点,在家里说的事情,你们都可以提意见,但是到了外面,把嘴巴守严了。不要随便说家里的事情。要是谁让我听到了风声,我会以军法处置,会死人的。”

吓得杨妈妈差点软倒在地上。

不过实际上,张大人和小小姐,顾大人,还有那个兵头只是聊一些在杨妈妈听起来是杂事的事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