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屋

繁体版 简体版
必去屋 > 国家命运 >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三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二十三章

2015-08-29 作者: 陶纯

第二十三章

102.所谓开拓者,都是这么过来的1965年秋,中国科学院党组决定,人造卫星工程领导小组组长,由副院长裴丽生担任,具体领导工作由谷羽负责;卫星总体组由杨刚毅、赵九章负责;卫星本体组由王跃华、钱骥负责;卫星地面组由吕强、王大珩、陈芳允负责……

卫星工程上庐后,从事卫星研制的科技人员猛增,但是,绝大部分专业不对口。于是,钱学森像火箭、导弹刚起步时那样,再一次办起了“扫盲班”。

在一间大教室里,从各个单位抽调的年轻科技人员在聚精会神听钱学森讲课。钱学森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画图。

他讲道:“发射人造卫星靠火箭,但是一截火箭是不能发射卫星的,因为火箭中的燃烧剂用完了,依旧飞不出大气层,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火箭造得大一点,多带些燃料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如果把火箭造得太大了,它本身就太重了,重量和飞行高度是成反比的。那么,应该怎么办呢?那就是采用多级火箭的办法,比如苏联就是用三级火箭发射的,第一级是较大的火箭,第二级比较小,第三级则更小,第一级的燃烧剂用完了,第二级接着燃烧,然后是第三级,就像接力赛跑一样,一级接一接,当这三级都燃烧完了,就将卫星运载到几百公里以外空气稀薄的轨道上去了。当然,光是接力往高处飞还不行,还要有一定的角度才行。为了让人造卫星顺利绕地球运行,还要通过计算让人造卫星产生的离心力,恰好与地球的引力相抵消才行……”

1965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委的委托,在北京友谊宾馆组织召开了人造卫星总体方案论证会,史称“651”会议。国防科委、国防工办、国家科委、总参、海军、空军、一机部、四机部、七机部、邮电部、导弹试验基地等众多单位派人参加。会上,赵九章就卫星的总体设计问题作了总结发言,钱骥就卫星的本体设计问题作了总结讲话。最后确定这颗卫星为科学探索性质的试验卫星,并明确了要比苏联和美国的第一颗卫星先进。概括为,卫星上去后,要“跟得上,看得见,听得到”。

会议即将结束时,周恩来过来跟大家见面,张劲夫请周恩来给大家讲几句话,周恩来满怀深情地讲道:“同志们!中国将第一次拥有依靠自己力量上天的卫星,这是史无前例的大事。所以,让世界人民看得见中国的卫星,观看到天上新增加的属于中国人的一颗星星,意义很大。同志们要集思广益,全面论证,把这件事办好!”

众人热烈鼓掌。坐在台下第一排的赵九章鼓掌比谁都用力。说起对卫星的感情,他不比任何人差呀。

很快,科学院主持工作的副院长张劲夫把赵九章叫到办公室,兴奋地告诉他,院里经请示聂荣臻元帅后,准备正式成立“651”设计院,打算由赵九章出任院长,工作抓总,由钱骥担任总设计师、技术负责人。赵九章赶紧说,院长这副担子太重了,他还是做点具体的研究工作,最好不担任领导职务。张劲夫说:“老赵,让你担任院长,是组织上对你的信任,你就不要推辞了。请你抓紧时间,着重抓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方案,抓紧时间筹建各个实验室,先叮叮当当干起来再说。”

赵九章说:“感谢组织上对我赵九章的信任,为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早日上天,我一定竭尽全力。”

张劲夫问:“老赵,你还有什么建议?”

赵九章说:“除了抓紧卫星总体方案的论证和设计,筹建各个研究室之外,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加强地面观测系统的工作,这样卫星上得去之后,才能跟得上,不至于跑丢了。”

张劲夫打开笔记本,记了下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