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屋

繁体版 简体版
必去屋 > 国家命运 >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三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接下来,赵九章和钱骥立即带领业务骨干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准备,他们很快拿出了第一颗卫星各分系统的初步方案。方案搞出后,这颗卫星叫什么名字,却难住了众人。因为是中国第一颗卫星,不可能随便起一个名字,就好比是当父母的好不容易生下个孩子,却苦苦拿不准孩子叫什么名儿,日思夜想呀,想了一个又一个,都不满意。后来,卫星总体组组长何正华突然提议:“我看就先叫它‘东方红一号’,行不行?”

这一提议让所有人眼睛一亮,几乎是无可争议地被采用了。

不久,钱骥等人带着总体设计方案直接向周恩来汇报,当总理得知他姓钱时,便握住他的手,风趣地对众人说:“我们的卫星总设计师也姓钱,看来我们搞原子弹、导弹和卫星,都不开钱啊!”

关于卫星上去后“听得见”的问题,苏联第一颗卫星上发出的信号是断断续续、嘀嘀哒哒的电报码,我国第一颗卫星应该比苏联的先进,所以至少得让它发出一个连续的信号。

这个信号模拟什么声音呢?音乐?鸟鸣?还是风声、雨声、海Lang声?

对于这个声音是什么好,争论了很长时间。卫星被命名为“东方红一号”后,才有人想到了当时最流行、最深入人心,也最能代毙国人民心愿的《东方红》乐曲。现在已经无从考察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反正科学院把这个设想报国防科委和中央专委后,得到批准。

发射卫星,主要有三大系统,一是卫星本身的研制,二是运载火箭的研制,三是测控系统的建立。

而在当时,卫星本身和运载火箭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测控系统完全是一片空白。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卫星时,陈芳允等人曾用自制的简易装置接收到苏联卫星的无线电信号,这个后来被誉为中国测控奠基者的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系统工程专家,此时被推到了前台。

关于卫星测控“跟得上”的问题,陈芳允在科学院组织召开的一次会议上讲道,火箭托举卫星升空并送入预定轨道之后,它的正常运行和按计划完成使命,要靠地面观测控制系统对它实施跟踪、测量、计算、预报和控制,而这些都是通过人的眼睛看不到的无线电波来实现的。这对中国空间科技人员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拿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来说,发射后,“跟得上”、“抓得住”’是最重要的一个课题,如果卫星打上去了,抓不住它,它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也就失去了发射它的意义。说严重点,卫星和导弹一样,如果不对其加以控制,任其乱飞,就等于是打出去了一堆废铁,甚至还会造成无法预料的严重后果。因此,我们的测控网,必须做到“跟得上,抓得住,测得准,报得及时”,让卫星按照人的意志在太空中运行。

国防科委办公会议很快批准了由中国科学院负责卫星地面观测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为此,科学院决定成立人造卫星地面观测系统管理局,代号为中国科学院“701”工程处。701的意思是指,1970年发射中国的第一颗卫星。由陈芳允担任“701”工程处的技术负责人,王大珩、巫致中、郝岩等专家参加,负责地面观测系统的设计、台站的选址以及台站的基本建设工作。

卫星工程重新上马后,一开始可以说进行得比较顺利。氢弹方面,却是曲曲折折。这时候在上海,于敏他们的计算不得要领,甚至可以说一塌糊涂。连续三天倒,大家都熬红了眼,每个人面前,都是堆积起来的纸带,可是拿到的数据,都感到不靠谱。有的人发牢骚,说就是被打死,下辈子也不搞氢弹了,简直要崩溃了。

于敏见士气低落,决定停下来,放松一下。他说:“本人特别批准:停机!晚上到外面吃小吃,我请客,全体都去。”

有人不想去,怕耽误时间。于敏好说歹说,把人都带到了县城一条热闹的小街上。他指着一个摊位,说:“看到了吗?前面有个卖豆腐脑的,一角钱一碗,物美价廉,好吃得很。你们别客气,都放开肚子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