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提奚夜袭
2016-05-31 作者: 水丰寸
第233章 提奚夜袭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字,甚至有自己的语言。要是没有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在东方的这块大地上,不知道会演变出多少民族、多少国家。
据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前,嬴政让手下人在秦王宫殿里,挂起一幅大字——剑,秦王嬴政对将士们说:这个“剑”字有二十八种书写方法,征讨六国,是为了把这些种类繁杂的文字统一成一种写法,由此英雄成就了其一代伟业。
“我们让扶余人、秽貊人说汉话、取汉名、认汉字,并不仅仅只是为了政令方便,而是要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认同自己就是汉人。如果只是让他们的首领认同,一旦朝廷衰弱,那些有野心的首领就会蠢蠢欲动,带动族人反叛,给大汉民族带来灾难。”
自古以来,有很多部落先后臣服于大汉民族,可是在大汉衰弱、或者内乱的时候,他们便凶恶地扑上来,狠狠地咬上一口,给大汉民族带来深深的伤痛。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部族没有被最终同化,对大汉民族没有认同感。
“将军大人说得是。”张半仙虽然无法体会杨林所说的那种历史沧桑,但是他却赞同秦始皇的策略。不过,他也心存顾虑:“只是我们的汉字实在是太难了,我读了那么多年书,还有很多汉字不认识。要想在扶余人、秽貊人中推行汉字,得派多少老师,用多长时间,花多少费用啊!”
对于这一点,杨林深有同感。他也受过高等教育,不认识的字也非常之多,特别是到了三国时代,那些隶书更象是天书,大多数他都不认识。一直到现在,他要书写命令、信件,都还要别人代劳。
杨林不由得想起鲁迅先生说过的一段话:我们中国的文字,对于大众,除了身份、经济这些限制之外,却还要加上一条高门坎——难。但是这条门坎,倘不费十来年工夫,就不容易跨过。
“颜良、文丑,你们两人也读过书,你们能够认识多少字?”杨林回过头来,笑着问道。
“不瞒将军大人,我书读得不好,具体认识多少字没有数过,仅仅只能看得懂大人的命令。”颜良笑了笑,不好意思地说道。
“呵呵……我也是,将军大人印得那些书,我都看不全,好多字不认识。”文丑摸了摸自己的脑袋,憨厚地笑了起来。
“赵弘、韩忠,你们两个呢?”杨林心里越以郁闷,又向赵弘、韩忠问道。
“报告将军大人,我没读过书,只认得自己的名字。”赵弘更不好意思了,脸也红了起来。
“报告将军大人,我也没有读过书,连自己的名字也不认得。”韩忠低下了头,不敢看杨林一眼。
这真是汉字的悲剧!也是民族的悲剧!
不管怎么说,颜良、文丑、赵弘、韩忠等人也是大汉民族的精英,可是他们却对大汉的文字如此陌生。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字,不能被这个民族的大多数人所掌握,甚至连这个民族的统治者也不能很好的运用,那这个文字确实是妨碍了民族的发展。
“你们不必尴尬,我虽然读了很多年书,可是好多汉字我也不认识。这至少说明一点,我们的汉字太难了,难认、难记、难写,妨碍了我们掌握和运用汉字。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却把精力和时间都花去认识和理解这些复杂的汉字。”
他们不知道的是,正因为汉字之难,使得读书识字只能成为少数人的特权。而那些学有所成的读书人往往是好了疮疤忘了痛,明明自己花了好大功夫才学得汉字,知道其中的甘苦,但是一旦自己掌握了汉字以后就把汉字说得多么好,不再去想那些还未掌握汉字的人的苦衷。更有甚者,有些人掌握了繁难的汉字,就自以为高人一等,表现出一种优越感。
这些读书人读书的目的绝大多数就是为了做官,只知诵读孔孟经典,通过所谓十年寒窗所掌握的知识也就是这么些老古董。或者玩弄一些精美的文字游戏,文学事业倒是空前发达。
然而,并没有多少读书人去研究、探索科学技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就连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都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自己鼓捣出来的,只是有术而无学,也没有读书人的什么事!中国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桥梁却始终没有桥梁学,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筑,却始终没有创立过建筑学。而且中医目前的处境也还是这样的。有时能够治好病,却无法从人的生理与药理、病理层面上去作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