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亭无脚
2016-06-01 作者: 吴悟无武
第139章 亭无脚
风情日暖,枝上花开。
楷起了一个大早,七月的张家寨是一个迷人的地方。
不仅是山青水绿风景美,更是因为山上名扬四村八寨的乌洞杨梅。
湘西产杨梅,张家寨更是盛产各种杨梅,山上白杨梅、紫杨梅、硬杨梅、青杨梅,东一棵西一棵散落在各个山头。
张家寨的杨梅更是因为海拔比较高,气温比外面低上七八度,所以总是比外面的成熟的迟一个来月,如果按现在的话来说的话,就是的点反季节的味道。
七月分梅雨刚过去,山上便不时出现身背竹篓的摘梅人。
在张家寨,山上野果子不论是集体山林,还是私人自留山里头的,都是按族里传统,谁采着就归谁。
一般山头上的酸杨梅,张家寨人是不屑去摘的。
张家寨人都只去摘牛当头里的乌洞杨梅。
那里的杨梅不仅个大胡小,更是一颗颗红得发紫,呈乌红色,所有大家叫它乌洞杨梅。
从树上摘下一颗放在嘴里,肉质细嫩,汁多清甜,满嘴生香。
楷这几年当兵在外,每每想起牛当头山上的乌洞杨梅,立马馋得嘴里直冒口水。
楷选择这时候休假,也就是想上山摘杨梅去。
好的东西总是稀有的。
乌洞杨梅也一样,只是在牛当头山阴处有几株,要想吃到最新鲜最好的乌洞杨梅就得早早的上山才行。
楷没有让二哥陪自己,他想一个人上山走走。
第二天天刚朦朦亮,楷就带上大黑和大黄向山里出发。
小花也要跟着去,但看到它鼓鼓的大肚子,楷只好狠心的训了她几句,小花才哼哼唧唧的极其不情愿的转身回屋后属于它的狗窝里去了。
当楷穿上当兵前的衣服,打上绑腿,拿了一把弯柴刀,身背竹蒌走出家门时,田埂上已经陆陆续续出现勤劳的张家寨人。
割牛草和放牛水,是这个时节张家寨人的主要农活。
星光依稀,月影朦朦。
穿过石板桥,楷从公路转上一条刚够一人行走的山间小道。
路的两边修剪的挺干净,这都是村里的老人做善事,不计任何报酬义务做的好事。
张家寨几乎所有的山道,长年都是这样由村里人自觉砍好的,路边供人遮风避雨的凉亭也全是村子里集资和出义务工而建。
侗家人就是这样纯朴乐善。
从这里往山里再走上七八里地就到牛当头。
大黑和大黄不是很兴奋,只是前前后后的围绕着楷跑来跑去。
也许是好久不见楷,它们俩都不舍得远离楷吧。
要是往日它俩早跑没影了。
楷知道还有就是楷今天并没有带猎枪,他只想上山走走。
大黑和大黄相当有灵性,一看楷没带枪,就知道这次上山不是去打猎,它们俩当然会听话的跟着楷。
楷很快就翻过两个山头,前面就是最有名的冇脚凉亭。
传说当年有一县太爷听说张家寨有一凉亭叫冇脚凉亭,他左想右想就是不明白,这凉亭没有脚怎么能立起来。
也就是房子没有柱子,这房子怎么盖起来?
县太爷于是专程从通道坐了八抬大轿来到张家寨,气喘喘吁吁的爬到冇脚凉亭。
县太爷一下就明白了为什么这凉亭叫冇脚凉亭。
楷就站在凉亭里,早上的风在六月间吹在脸上让人感觉很是舒服。
整个凉亭修建地十分巧妙,充分利用山坳的地形,三根横梁搭在山体上,上面三个三角架子盖上青瓦,地面上摆上几条木凳,一个独特的凉亭就出现在大家眼前。
有时你不得不佩服生活中的创意,艺术只有来源生活才是有生命力的。
过了凉亭便是一个小小的黄泥地山垭口,千万别小睢这小小山口,这凹下去近两尺路面的黄泥路就是张家寨有名的红军路。
据说这是当年红军长征路过的地方,由于当时正下大雨,红军过了三天三夜才过完,这个地方的路面也被踩得陷下去近两尺深。
从此这里便留下这一个红军路。
楷站在这,感慨当年红军居然能从这个地方杀出重围,北上抗日,最终夺下老蒋江山。
人呀,这一辈子不到盖棺之时还真难有定论。
当第一缕阳光透过树梢落在楷身上的时候,楷已经站在杨梅树下。
牛当头的杨梅树并不太高,大都离地丈把高,个高点的不用上树,站在地上踮起脚就能采到。
当然要采到最好的,还是要上树上去摘。
牛当头的杨梅树不高但散枝很多,一丛丛的,一棵树就象由十几棵小树长成。
而绝不象别地方的杨梅树,一根主干长到头。
这样的杨梅树最好爬,不用说象楷这样从小在山里滚大的,就是现在城里好采摘的人也轻易就能攀上去。
树下没有别人,楷是今天第一个来摘杨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