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屋

繁体版 简体版
必去屋 > 明末小农民 > 第三百六十六章 逼走

第三百六十六章 逼走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三百六十六章 逼走

2017-02-23 作者: 夜半更

第三百六十六章 逼走

在发出这信件的第二天,杨铨就带着几个人出去了,南边的山西镇,于情于理,他都得走上一遭。尽管他已经将该发的信件都发了出去,但是,这些信件到了宣府或者京城,上边的事情并不会马上付诸实施,而是会等杨铨这边送过去准确的信息。

这些是杨铨的未雨绸缪,给那边的命令,就是在杨铨五天没有指示,就会发动起来。

从威远卫向南,过平虏卫向南进入朔州,然后从那里穿过阳武关,也就穿过了横亘在山西的内长城,这是当年洪武大帝的手笔,这位大明开国之君,深受刘基的“缓称王高筑墙广积粮”这一政策的影响,不但从建立势力之初,就是他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后,他的一言一行,自觉还是不自觉的,还是在沿着这个政策去执行。

比如这绵延中华大地万里的长城,就是当年洪武皇帝派遣徐达,将代长城连接起来,建立起来的防卫体系,虽然从长远上来说,这道城墙对中原腹地的百姓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缺乏竞争和危机感的民族,只能慢慢的孱弱下去,而不会变得越来越勇勐,但是,对于缺乏骑兵的大明王朝来说,这样的长城,却能避免草原上民族的长驱直入,最起码让缺乏机动能力的明军,好歹能减少鞑子的入侵。从史上来看,虽然小规模的侵扰并不少见,可是,这长城还是使出了最大力量,保护他背后的汉民族。若是边关的士兵,能训练有素一些,能勇勐善战一点,内部不要出什么大问题,鞑子或许就永远没有进入中原腹地的可能了。

有人说,明朝自从建立之初,统治者狭隘的眼光,就注定会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是,却从来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初期的时候,如朱元璋这类人,虽然说的是为了防止倭寇海盗,说道根本,是当时的朱元璋,害怕逃窜到海上的陈友谅的残余势力,与沿海百姓勾结反扑,后期的皇帝,是抗衡不过沿海大族垄断海运的利益,就如同崇祯这样一个刻薄君主,尚且还能容忍基督教徒徐光启担任内阁阁臣,这一点来说,远远比大清只是让那些了解西方知识的人,去担任散官要开明的多。

这一点来看,大明的君主,并不是鼠目寸光。

杨铨离那绵延的长城越来越远,飘飞的思绪,也慢慢的回到了身体里,穿过这道长城,与关外的情形已然截然不同,朔州那地方,相比威远卫平虏卫等地,已经繁华的不像样子,到了内长城的这边,杨铨才发现,那朔州简直就是个乡下地方,这长城的周围,眼睛所能看到之处,尽是在农田里忙碌的农人,山西在崇祯五年,还有崇祯七年八年,都受到过鞑子的掠夺,但是这地方相对于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北直隶还有山东,还是要安全上许多,加上南边的黄河天险,这地方的民众却是一点也没有减少,反而越加的繁华了起来。

杨铨感叹这地方平静的生活时,前方不知不觉出现了一道青灰色的城墙,杨铨勒住了马匹,细细看去,跟在杨铨身后的郝富贵,却是已然说道“大人,这就是山西镇的驻地宁武城”

杨铨点了点头,对着马匹抽了一鞭子,“好,咱们就去会会这位山西总兵官去!”说罢,一骑绝尘而去,身后的士兵,急忙也都策马跟了上去。

当杨铨来到这总兵府上时,看着堂上这位不苟言笑,一副冷冰冰面容的总兵官,实在和钱师爷所说的,平日笑语晏晏的圆滑之徒联系不到一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