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屋

繁体版 简体版
必去屋 > 明末之铁血辽东 > 第154章 战后总结

第154章 战后总结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一,盲目催战。当时崇祯皇帝、兵部尚书陈新甲等人,偏信原属刑曹,本不知兵的辽东监军张若麒轻敌冒进之言,一味催战。因此,洪承畴“轻进顿师,进不能突围,退不能善后,形见势绌,遂使重臣宿将选率骁骑,十万之众,覆没殆尽”。

二,督监不和。蓟辽总督洪承畴根据关外兵力和锦州守将祖大寿“逼以车营,毋轻战”的意见,主张且战且守,步步为营,逐步向前推进以解锦州之围。而监军张若麒却反对,“振臂奋袂,扶兵之势,收督臣之权,纵心指挥”,于是明军“但知有张兵部,不知有洪都督,而督臣始无可为矣”。总督和监军两者互相掣肘,明军不知所从。

三,指挥失误。洪承畴虽然精通兵家权谋,由于考虑到个人的得失安危,所以屈从于陈新甲、张若麒等人的权势。当“陈新甲趣之,未免轻进以顿师”时,他就孤军深入;当“张若麒惑之,倏焉退师以就饷”时,他就率军南逃。因此,洪承畴在指挥作战上,表现出犹豫和动摇,这就必然导致明军失败。

四,将官畏死。明军在松山与清军对阵时,兵员和火器都胜于清军,本应决一死战以解锦州之围,但是一些明军将领畏死,却弃战南逃,如总兵王朴为了自己活命,不顾全军安危,违约先遁,造成明军松山大败。又如明廷为了解救洪承畴,命顺天巡抚杨绳武、兵部侍郎范志完率军赴松山解围,可是“皆敛兵不敢出”。

五,前紧后松。前四条是别人总结的明军失败的原因,而我根据际情况总结了第五条,为什么明军会前紧后松。洪承畴一开始多么小心谨慎,一天直走几里路,想耗走清军。可突然中央下令必须快快搞定战斗,洪承畴立马改变战略,以求速战。你要打‘短平快’玩快攻那也行,攻占南山之后你就应当支取清军老营。可不知道明军磨蹭什么,给了皇太极充裕的准备时间,以至于抄袭明军粮道。要你别犹豫别寂寞,嘁哩喀喳,未等皇太极赶到之前就消灭多尔衮与济尔哈朗部队,他们才几万人,不足五万。你明军十三万大军,三个打一个还打不赢吗?

当然最后的结局是13万人的性命葬送在一个无知的指挥官手头,洪承畴冲其量也就和李自成一个水平,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什么战略战术不知道.皇太极稍微有点军事头脑,其实并不比洪承畴高明多少,敢在狭窄的地方,对骑兵非常不利的地形下断敌人的后路,说明他运气太好,对手实在太弱.

松锦大战之后,明朝除了山海关之外,也只剩下一座城池了,那就是宁远,而其他的防线已经全部都被彻彻底底地摧毁了。这一场战斗虽然是因为明朝的指挥失误才会失败的,但是那时候,大部分的明朝士兵都非常地具有民族的气节,决不投降血战到底,而这也让后人看到了一个民族的魄力,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从古至今不曾被磨灭的宁死不屈的精神。

而松锦大战对于清朝的影响,便是奠定了清朝的统治趋势吧。除了山海关之外,清朝已经把原本明朝的土地和城池尽数地收归统治之下了。而对于清朝来说,甚至还得到了许多有用的将领,比如洪承畴和祖大寿,而这对于后面清朝的发展也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

松锦大战的失败,也使得许多将领的生命走向了终结。王朴被斩首,吴三桂也受到了处分,并且被派到唯一的城池宁远镇守。明朝在整个辽东的防御体系可以说已经完完全全地瓦解了,而最后在辽东的防线,也就只剩下了吴三桂镇守的山海关了。可以说,松锦大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了一个王朝灭亡和另一个王朝新生。

一战下来双方损失多少人马;

根据辽海志略的记载,1640年松锦大战明军出动二十万而清军为二十四万(两方兵力都有明显的夸大),比例为5:6

这样根据明朝兵力普遍认可的十三万之说,能推算出清朝倾国出动兵力在15、6万上下。

再看两年后蒙满旗丁抽调三分之二,与汉军一并入关时,会同吴三桂的五万人总共十四万(《小腆纪年》),经粗略推算八旗松锦之战损失应该在三到四万之间,还是那句话,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你清军再厉害明军再饭桶,也不能一个也不死啊!瞎猫咋滴都能碰到一个死耗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