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屋

繁体版 简体版
必去屋 > 大时代1900 > 第一百五十五章 铁棺寻衅(下)

第一百五十五章 铁棺寻衅(下)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回到贤良寺的李鸿章,在随扈怪异的眼神之中,仰天怪笑三声,拄着文明棍,施施然去歇着了,一代人做一代事儿,或许这也是出路所在呢!

人生七十古来稀,他还能活几年,与李二神将这样的凶恶之人死磕,他是没那个心气儿了,这李二神将出手太过恶毒,动辄灭人满门阖族,谁不忌惮?

狠人不缠,且看他的谋划如何吧……

李二先生服不服,李大成不管,他要看的是通州的八国联军大营,那里才是关键,李鸿章的态度,不算什么。

任谁看到同胞袍泽,被杀了之后扒了衣服,心情都好不了,三千振威军悍卒,穿着从死人身上扒下来的日俄军服,在通州联军大营之外为振威军主帅李二神将架设灵堂时,联军大营立马炸了锅。

距离当然是有一段的,但八国联军想看,自然会看的到,这样的挑衅日俄受不了,但联军不是日俄说了算的,如今的联军德国人是主帅,英法美辅佐,日俄派来的人数虽多,但在联军之中的话语权,实在是有限。

沙俄,在欧洲也不怎么受待见,更何况在远东与英国人的利益有冲突。无论英法,都不会让沙俄主导联军;小日本,明治之前不过一殖民地而已,更没有话语权。

李大成用出的无赖招数,明显是要挑起战争。这个时候,你的招数越是明确,敌人越是谨慎,通州的八国联军就是这样。

振威军上下只是穿着日俄的军服,在那布置灵堂,远远望去军容齐整。还真有些精锐陆军的模样,八国联军不开打,他们自然也不会开打。

京城这边,振威军不戒严,自然也是畅通无阻的。和谈已经开始,义和团跑的跑、散的散,自然也没人会去跟使馆区较劲,消息很快从通州传到京城,再由京城传回通州。

百余万人即将断粮,振威军的主帅不治而亡,这两样混杂在一起,就生出了一股狂乱的味道。谈判桌上虽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但大清一方已经算是认输了,虽说不同意联军最初开出的价码。但对于巨额赔款,人家还是有意向的。

这样一来,许多国家的意图已经达到了,再战于事无补,日俄的损失就在眼前,德国远征军一战之后损失大半。也在欧美诸国的脑海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陆战不是海战,技术优势并不能主导一切。津沽一战就是个最好的教训,在人家的本土跟人家比人数。那是自不量力,八国的人口加起来跟大清差不多,打人头消耗战,谁要吃亏显而易见。

英国人正在经历的布尔战争也是个前车之鉴,津沽一仗打完了,大清京津一带就算没有战事了,许多国家也认为没有再打下去的必要了。

沙俄悍然出兵东三省,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这不仅触及了英国人的利益,也让小日本看不惯,对东三省小日本也是野心勃勃的,日俄之间有了利益冲突,惯于占便宜的小日本也不干了,英国人不支持,欧美各国也不感冒,小日本骑了墙,沙俄一国想闹也闹不出什么大乱子。

诸方平衡之下,通州的灵堂该怎么建就怎么建,谈判桌上双方依旧在扯皮,只是对于京师附近开始北进的难民,众人都没了说法,李大成的试探,不仅给难民求了一条活路,也让李鸿章摸到了列强诸国的底线,赔款已成定局,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了。

几十万难民,自然不可能一夜之间迁移,涉及到振威军的去留,涉及到潜伏在京师的义和团,一两个月的时间还是要的。

直隶难民要走,振威军也要走,之前在京师闹过义和团的人也得走,难民不急着走,振威军要休整一下再走,最先要走的就是义和团的人马了,和谈,很主要的一条,就是诛杀义和团人马,这一条就足以逼走京师的义和团了。

至于他们到了蒙古、东三省要做什么,李大成就不管了,蒙古与东三省,最好的选择还是东三省,直隶、山东的百姓,有相当数量逃荒到了东三省,这个时候去了东三省遇上老毛子,义和团的人想要沉下去怕是没什么机会的,到了东三省,还得接茬再战呐!

逼走义和团的法子更简单,也不过是几句谣言而已,和谈在即,洋鬼子要求诛灭之前参加过义和团的人,振威军已经在准备了,只这一条就足够了,许多义和团的人,还有好大一部分京师百姓,都自发的加入前往山海关的队伍之中了。

津沽大战之后,振威军的凶名极盛,听说振威军要加入绞杀义和团的队伍之中,许多人都不敢再呆在京师了。

逼走义和团容易,直隶难民跟振威军的去留,也是个问题,蒙古排外,多数地方也不适合农耕,去那边的人马,应当以振威军为主。

东三省也不会轻易接纳几十万难民,这些人跟义和团不同,他们到了东三省的生计也是个问题,如今的东三省正在经历战乱呢!没有战乱的地方,肯定是寸土寸金,想要在安稳的地界扎住脚跟,很难!

朝廷、官府,都不会管这些人的死活,振威军这边若是再弃之不顾,多半人还是得饿死,这些人真的没用吗?

李大成不这么认为,既然振威军去了东三省,自然也是需要粮草的,大几十万难民去了东三省,最需要的是什么?土地!

只要有了土地,也就有了粮食,有了粮食,振威军也就有了稳定的后方,振威军用来屯垦,可惜了!津沽的百姓正合适,李大成的手里有的是银子,买下够几十万生活的土地,听上去有些遥不可及,但执行起来却很容易。

柳条边的存在,让东三省地广人稀,朝廷的政策也支持屯田垦荒,百多万两银子,就足够安置这几十万人了,当然需要一定的政策扶持。

政策扶持的事儿,有桂顺出头,满蒙各方必然要支持的,这事儿或许不用桂顺出头,李鸿章等人就能把事儿给办了,毕竟振威军远走蒙古跟东三省,对李鸿章的那些姻亲是有帮助的,曾国藩一系、李鸿章一系、张之洞一系,有着不清不楚的姻亲关系,振威军在蒙古跟东三省呆不下去,就得回来跟他们抢地盘,北方养不了这么多的兵员,振威军回归,就只能回归南方,无非这事儿大家都是受益者,谁出力不是出呢?(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