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屋

繁体版 简体版
必去屋 > 大国崛起1900 > 第五十九节 争气路

第五十九节 争气路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此时国际外交形式也在向着中国有利的一面发展。

英国人表示,为了应付远东可能出现的危机,他们也将调派一艘战列舰到威海。

美国人更是向德国提出了严正抗议,抗议德国人干涉正常的商业往来,有损美国的利益,并且违背了列强间签订的关于中国的一系列条约。

德国人则以跟英国签订的划分铁路修建范围条约,以及划分在华利益范围条约为依据,表示山东是德国的重大利益范围,英美应该遵守德国在山东的利益。

美国人表示他们并无意侵犯德国利益,希望德国不要干涉正常的商业。

英国人表示,他们尊重德国在山东修建铁路的优先权,但是认为烟济铁路是中国人自己修建的铁路,与英美以及西方各国都没有关系,是正常的商业往来,希望德国人不要破坏列强在华行为准则。

法理上德国完全是吃亏的,可是他们太关切山东利益了,青岛则是利益的核心,是他们在东方的支点,此前中国人扩建烟台港他们实在找不到理由,因此在这次铁路修筑问题上,直接爆发了。

但是没想到遇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德国人最后迫于无奈,对外宣布,他们反对的,不是正常的商业往来,而是反对列强干涉德国在山东的特殊利益诉求,不接受任何国家,任何势力,以任何形式介入山东事务。

同时宣布,德国人并不反对中国人在山东自行修建铁路。

德国人的这一表态,杨潮立刻就敏锐的抓到了。

以此为依据跟德国人交涉,并且拉着报社媒体,邀请大家去采访,表示烟济铁路的工地上绝对不会出现任何一个洋人。

早就被这次危机点燃的媒体,蜂拥向烟济铁路的工地,果然发现都是中国人自己在施工,这件事传到西方,让德国人的干涉显得十分无礼,颜面扫地,德皇将外交大臣痛骂了一顿,要他尽快解决此事。

于是谈判进程加快了,德国人表示他们不反对中国认自办铁路,但是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为了防止其他国家觊觎山东利益,确保德国在山东的特殊权益,他们希望中国政府做一个保证,第一不使用任何其他国家的技术力量,第二关于设备及材料,必须全部由德国供应,只要能做到这两点,德国政府将放弃干涉烟济铁路。

杨潮十分痛快的答应了下来,因为这一条是<胶澳租借条约>中规定的,德国人提出这个要求,是引用了条约第三项内容:

“山东全省办事之法,在山东省内如有开办各项事务,商定向外国招集帮助为理,或用外国人,或用外国资本,或用外国料物,中国应许先问该德国商人等愿否承办工程,售卖料物。如德商不愿承办此项工程及售卖料物,中国可任凭自便另办,以昭公允。”

该条款规定了,山东省办理各项事务,如果需要用到洋人的时候,必须优先考虑德国,贷款得优先找德国银行,修路得优先德国铁轨,设备得优先德国制造,这就是所谓的特权,就是所谓的划分势力范围,用条约的形式,锁定山东是德国享有特权的地区。

因此杨潮没有拒绝的资格,除非推翻这个不平等条约。所以很快跟德国人签订了草约,双方共同保证,中国将自己修建烟济铁路,并且完全采用德国设备和材料,但是已经达成的协议依然生效。

同时跟美国洋行表示,第一批物资之后,放弃后续采购计划。如果美国人打算以此追究的话,中方愿意负担合同条款上应付的责任。也就是违约赔偿问题。

意外的是美国人并没有就此提出赔偿要求。其实杨潮是打算当美国人正式提出后,他将引用不可抗力条款的。结果美国人表示十分理解中方处境,并对此报以同情,向外界宣布不要求中国支付赔偿金。美国此举跟德国的蛮横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国际社会上受到了很高的赞扬。

杨潮跟德国人达成协议后,载沣和朝廷这才松了一口气,同时杨潮大大出了一把风头,不但在中国露了一把脸,甚至已经让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看到他的名字,尤其是在中国,已经有好事者将杨潮比喻成大外交家,比喻成接任李鸿章的最合适人选,就差在拉出一个东方俾斯麦二代的称号了。

但是比杨潮更出名的,则是这条还没有铺设一寸铁轨的烟济铁路,报社纷纷报道这条铁路,洋人报纸对中国人自主修建铁路的魄力进行了赞扬,但是纷纷怀疑中国人的技术能力,中国报纸则大加宣扬民族情绪,鼓励烟济铁路的工程人员,要他们做个好样来给洋人看看。

谁也没有想到,烟济铁路还没有铺轨,就已经成为了国内外的焦点。

“我早就说过了。这是一条争气路。现在不是也是了,全世界都看着呢。诸君多努力,勿要洋人看轻了我中华。”

不需要杨潮多鼓动,詹天佑等人此时已经热血沸腾了,尤其是詹天佑据说近一个月都没有睡过好觉,整天从施工第一线到铁路设计都要过问,两只眼睛好似充了血一样的红。

“詹兄,你可要保证身体啊。现在听我的,你马上回去休息。其他人从现在开始,一直到明天早上,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要打扰詹兄了。哪怕詹兄问你们,也不要理他。”

杨潮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立刻跟詹天佑进行了强硬的谈话,并且要求其他工程师保证。

此时詹天佑已经打造出了一个精干的团队,三十个二十多年前的留美幼童组成管理层,中层还有大量新招聘来的学生。

这些学生此时只有一腔热血,没有多少实际技能,只能白天跟着工程师学习,晚上在加班加点的复习铁路修建知识,詹天佑等人轮流给他们上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