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屋

繁体版 简体版
必去屋 > 新中华1873 > 第二十六章 钱是个问题

第二十六章 钱是个问题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二十六章 钱是个问题

2016-05-09 作者: 东非浪子

第二十六章 钱是个问题

此时沪尾港码头熙熙攘攘,

甘蔗源源不断运往台南高雄陈家的蔗糖加工厂;

樟脑运往鹿港的辜家;

稻米麻袋在岸边堆积如山,准备装船运往日本长崎、九州,其中近一半写着“仓田屋”的标志,老板是来自日本的米商清水右兵卫;

茶叶贸易尤其兴盛,这里是台湾茶叶最重要的输出中心,大陆甚至外国的商人趋之若鹜,英国人在这里设置了德记洋行,专门贩卖台湾的茶叶,每年茶叶出口能达到五六百吨。

在港口附近就是枋桥林家的“清茗堂”,特产的冻顶乌龙茶名扬海内外,整个街上都飘荡着茶叶的清香。

市面兴盛,以之估算,艋舺和大稻埕一年能有近三十万两的财税收入。

此时福建省财政收入不过三百余万,而台湾全岛只有一百多万,按说收入已经不错,但支出也很浩繁,需要应付整个淡水厅各种行政支出,包括各单位的俸禄,基础设施的维护,义勇军的日常粮饷等。

现在还缺三笔钱,一是义勇军的军备支出;二是公共建设,比如交通、水利、电报线路、城乡规划等各方面建设资金;三是扶持工商企业所需贷款。

钱从何而来呢?

夏云桐想到既然自己能预知历史演变,而重大历史事件自然会影响金融市场,何必趁机大肆炒作投机,大发横财?

不过金融投机得有本钱,本钱从哪里来?

前世甲午战前,日本间谍宗方小太郎曾经仔细调查过中国,分析中国**登峰造极,官方财政收入为8300万两白银,而民间实际的税赋是这表面收入的四倍,也就是说每年有超过两亿两白银被各级官僚层层吞没。

夏云桐觉得即便这个推算不准确,再打个对折也已经相当惊人了,由此可见达官贵人的豪富了,还有个侧面的历史证据可以佐证宗方小太郎不是瞎猜:

据英国《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里循披露,******奕劻曾在英商汇丰银行一次就存入120万两白银,可见其富可敌国,要知道一艘“定远舰”也才170万两。

国家亡于外患,但首先是因为内部腐烂。

他不禁想到,要是采取什么手段,能把这些达官贵人手上的钱拉过来就好了,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何不将未来的“理财产品”概念拿过来?

这样本钱就有了,同时可以利用这个来要挟高层,使清廷不敢轻易翻脸。

将来若跟清王朝闹翻,索性就直接赖账,岂不妙哉。

再想想也不容易,首先要开一家银行,其次要保证高收益率,凭什么能让那些达官贵人相信你,愿意将存款给你呢?

光靠高利息也不行,必须要有某种官方背景,强硬后台,人们相信即便出事,朝廷也会买单。

想来想去脑袋疼,没办法,大钱捞不到,先只能捞点小钱维持生存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