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去屋

繁体版 简体版
必去屋 > 重生之宋武大帝 > 第一百五十七章 忽必烈的反应

第一百五十七章 忽必烈的反应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一百五十七章 忽必烈的反应

忽必烈坐在宝座上,看着扬明道长大袖飘飘而入,眼中闪烁着神光,一动不动地盯着扬明道长,要是扬明道长是磁石的话,忽必烈就是给他吸引的磁铁。

忽必烈雄材大略之人,按理不会如此盯着一个使臣,但是扬明道长的身份有些特别,一袭道袍在身,高大的身材很有虎气,完全没有出家人那种飘飘若仙的出尘之姿,倒象是久在官场打滚的士绅。

南宋居然派出一个道士来当使臣,这种事情恐怕在历史上很难找到先例,即使传说中的太公玄乎其玄,也没有以道士身份去当过使臣,这事着实有点让人难以理解,由不得忽必烈不好奇。

不仅忽必烈好奇,就是他那些文武大臣也是好奇,以打量宝贝的眼神看着扬明道长,要不是至尊当前,可以想象得到他们肯定是早就议论纷纷了。虽然他们没有说出来,他们的心里不知道奇怪了多少回。

扬明道长单手打个问询,向忽必烈施礼,道:“贫道扬明见过陛下。”

忽必烈脸一沉,眼中闪着神光,威严地道:“见了朕,为何礼数有亏?”他是想要扬明给他行跪拜大礼,倒不是忽必烈在乎这点礼数,而是他想借此机会折辱一下扬明道长,故意如此说话。

“陛下此言差也。”扬明不卑不亢地道:“扬明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既入道门当以道门之礼相见。长春真人与成吉思汗不亦以道礼相见乎?”他也不含糊,心如明镜似的,知道忽必烈是想以此为托辞,行折辱他之实,才不会上忽必烈的圈套。

忽必烈雄材略,很得群臣爱戴,扬明如此当着群臣的面直斥其非,立时引起了群臣的不满,立即喝斥起,而扬明道长一副波澜不起的模样,好象群臣那些嘈杂之音不存在似的,真的是充耳不闻了。

忽必烈挥手阻止群臣的喝斥,反驳道:“道长既入空门,当守道门清规,拜老子,读道经,餐朝露,潜心清修,与日月同辉。道长为何剑履红尘,来管这些俗事,甘心为南朝破败之邦奔走?”

扬道长叹一声,什么话也没说。按理说,作为一朝的使者,面见敌国的皇帝,即使有天大的困难的也不会在敌国之君、敌国之臣、敌国之民面前露出点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打肿脸充胖子”,死硬到底,以免给敌国瞧不起。

这一声叹息立时引起了群臣的关注,无不是惊奇地看着扬明道长,而扬明道长虽然有叹息之声,有叹息之行,却无叹息之色,脸色平静逾恒。

忽必烈就是忽必烈,他微一动心思就知道扬明道长必有后着,叹息只不过是个铺垫,看着扬明道长不说话,静等扬明道长自己说出来。

大凡说客,他的一举一动都有深意,张仪苏秦之辈是说客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一言一行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说客,忽必烈多读汉书,久习汉文化,哪会不知道其中的诀窍,才会如此处理。

对于忽必烈如此应对,扬明道长在心里大为赞赏,心想忽必烈不愧是一代明君之才,曾让乃师清风子为之倾心的帝王。清风子之所以不为忽必烈为所用,只是因为华夷之别,并不是忽必烈才气不足,相反,清风子对忽必烈的才情很是钦佩。

扬明这人很是机灵,清风子点名要他出使,并非无因,他又是一声叹息,仰天道:“可惜,可惜!”不再是有叹息之声,无叹息之色,脸上一副悲天悯人之态,让人一见之下就会耸然动容。

忽必烈何等样人,哪有不明白他的心思,知道扬明道长识破他的用意,要是自己再不说话,说不定他接下来的就不是叹息声,而是嬉笑之声,朝堂之上要是给敌国使者嬉笑怒骂,就太失体统了,有损蒙古威严,微微一笑,道:“道长何事叹息?”

“为陛下之行而叹息。”扬明道长缓缓而答。

忽必烈大笑,道:“道长天下说客,故做危言。朕自登极以来,励精图治,务在养民,以结束纷攘乱世为务,务在开创盛世,还天下宁静。”

忽必烈是有为之君,他的志向不小,正如他所言,他的目的就是灭掉南宋,统一中国。在当时,蒙宋战争不断,兵连祸结,百姓为战争所苦,要是能够结束乱世的话,百姓的负担就会减轻。然而,让忽必烈想不到的是,蒙古对中国的统治堪称浩劫,对中国文明的破坏极其严重。除了版图空前广阔以外,在经济上并没有什么建树,比起后来的全国少数民族政权,清朝就差远了。

“天下之不宁,正为陛下所图,陛下有一日之图,则天下一日不宁。”扬明道长直言现实,道:“陛下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蒙古铁蹄征战不休,中原不宁,南方战事不断,皆因陛下而起。陛下若退兵塞外,则天下自宁,百姓衣食无忧,陛下之仁德史书垂青,天下共誉,千古以后,陛下为仁君,美名不失。”

美妙的言词后面隐藏着阴险的目的,这就是外交!

这是典型的说客言词,他的意思是要忽必烈退兵塞外,却给他说得天花乱坠。忽必烈要是真照他的话去做了的话,得到的绝对不会是历史美名,而是骂名和笑话,后世必然把他当作昏君,无能之辈,仅仅因为一说客之言就退兵。

扬明道长当然知道忽必烈绝对不会因为自己一通言词就退兵,但这是舌战,有些废话,无用之言也可以派上用场,可以让自己在舌战中占得上风,他真的是深晓游说之道。

忽必烈雄材大略,举贤任能,他的臣子并非无能之辈,哪有不明白扬明道长话里玄机的道理,向忽必烈跪下奏道:“启奏皇上,扬明妖道妖言惑君,意在败坏我大元朝江山,请皇上处他以极刑。”

败坏江山,敌国之间互相败坏,扬明道长做为南宋的使臣,他的目的就是来败坏蒙古人的江山,难道还会帮助蒙古不成?一语道破真谛,可圈可点之词!

“众卿平身!”忽必烈不温不火地道:“道长此言堪称妙论,妙论。”边说边抚掌,一副很是赞赏之态。

这摆明了是一个美丽的言词包裹的陷阱,应该直斥其非才是,没想到忽必烈居然抚掌称妙,着实有点让人难以理解,群臣吃惊地看着忽必烈,很是难以相信。

扬明道长却知道忽必烈这话只不过是个过渡,后面的话才是正题,马上就要到来,凝神静听忽必烈的话语。

果不其然,忽必烈接下来的话是说:“道长此意甚好,的确是息天下刀兵的良策。当今天下所苦者唯大元朝与南朝战端。若南朝向我朝称臣纳表,则天下刀兵自息,士卒归家,男耕女织,天下富足,则赵祺先生之德天下共称,仁过三王,德过五帝。朕有仁慈之心,封赵先生为王,赵先生富贵不失,千秋万载子孙昌顺,不亦美哉!。”

这是典型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扬明提出息刀兵之策,忽必烈大加发挥,反守为攻,要南宋称臣纳表。这事根本就不可能,只要稍有头脑之人都想得到,但是如此一说,忽必烈就不失主动权,在这场舌战中占了上风。

扬明道长也不是好惹的,哪会让忽必烈得意,笑言道:“陛下可知鹿化虎的故事?”

象扬明这种能言善变的人讲个故事比喝碗南瓜汤还要简单,可以说张嘴即来,忽必烈虽然聪明绝顶,又哪里知道他要说什么故事,不动声色地道:“朕愿闻其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